智慧照護新利器:輕鬆走判別肌少症、5個動作抓出弱肌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ging/article/5132081?from=search
走一條6公尺的步道,就能知道是否有肌力衰退的問題;跟著鏡頭做5個動作,就能得到身體哪部位該加強訓練的建議;花5分鐘玩個小遊戲,就能快速了解自己的認知功能狀態。這些神奇的智慧科技,在哪裡可以體驗?
工研院打造「銀髮聚寶盆」,作為台灣第一座長照技術實驗場域,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技術長、也是工研院健康照護次領域負責人胡紀平表示,過去長照缺乏連續性的照護系統,相應的技術也難以得到整合,而工研院具有整合並串聯資源的優勢,目前的研發主要針對自主生活的樂齡族,早期偵測出潛在的健康問題,延緩衰弱。
全身步態分析系統:跨出舒適步伐,避免肌少症上身
台北人走路真的比較快?怎麼從步伐看出下肢退化?在工研院的全身步態分析系統都能獲得解答。
全身步態分析系統是透過壓力感測地墊,以及可進行骨架判斷的攝像鏡頭,只要走一條6公尺左右的步道,就能獲得個人步態資訊,包含步速、步幅、步頻、重心移動軌跡、人體傾斜角度與擺動幅度,主要用於判斷是否有肌少症,甚至潛在神經退化疾病的問題。
肌少症是指骨骼肌的質量與功能下降,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,台灣65歲以上男性有肌少症的比例為23.6%,女性則是18.6%,其中下肢部位會比上肢部位明顯,被認為是造成高齡族群失能的兇手。
若能透過全身步態分析系統,找出下肢肌群退化初期的患者,並加強訓練或治療,就有望延緩其演變成肌少症。
由於下肢肌群退化、關節伸展角度變窄,會導致步幅變小、步速變慢、身體向前傾斜的角度增加、左右擺動的角度也會增加。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巫建宏表示,從步態上來看會有點小碎步,身體重心可能會前傾,畫面也會呈現明顯的鋸齒狀。
目前全身步態分析系統已在新竹榮家、台中榮總、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及板橋枋橋日照中心投入使用,巫建宏指出,曾有帕金森氏症患者主動停藥,在相隔兩個月的步態分析後,明顯就發現數據往下掉,直到恢復用藥後,數據才又提升。
要打造出簡單易懂又便於操作的系統,核心在於站在使用者的角度,根據他們的習慣層層改良。「我們一開始是使用感應鞋墊,卻在實際操作上遇到許多問題」,巫建宏坦言,最主要是老人家不喜歡穿戴裝置,要蒐集一筆數據需要花很長的時間,或是有些老人重聽較難溝通。
現在就是讓他們走過地墊,不到1分鐘就能檢測與分析數據。而影像辨識部分,則透過AI學習克服骨架辨識的穩定性與準確性。
系統打造之初曾分別以台北、台南、高雄作為據點進行試驗,結果發現台北人走路的速度最快,再來是高雄,台南的步調相對慢一點。而這剛好也符合許多人對台北人的印象。此外在測試過程中也發現因為測試群體都習慣背側背包,身體都會有往右傾斜的趨勢。
PoseFit樂齡肌能檢測鏡:打造個人的賦能處方簽
但是檢測出有肌少症或是下肢肌群退化的早期跡象後,該如何加強訓練?那就得出動PoseFit樂齡肌能檢測鏡。
PoseFit樂齡肌能檢測鏡是以2D維度姿態識別技術進行骨架捕捉,對各肌群、關節角度、肌肉延展程度進行分析,民眾只要跟著重複螢幕的5個動作,就能知道自己哪一塊肌群需要加強訓練、運動時應該注意身體哪些部位。
骨骼肌肉有分為紅肌跟白肌,紅肌有較大量的肌紅蛋白跟微血管,與耐力型的活動較有關;白肌則因收縮速度快,可發揮瞬間的爆發力,而PoseFit樂齡肌能檢測鏡的動作希望能透過肌群診斷,訓練出有爆發力的白肌群。
工研院中分院組長黃天佑表示,維持白肌的爆發力,對於老人來說非常重要,例如突然在浴室要滑倒了,這時手臂跟腳需要有力量去支撐,連開門把也都需要瞬間力量。
PoseFit樂齡肌能檢測鏡主要跟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合作,檢測完後畫面會出現魔鬼筋肉人的圖案,亮紅燈的肌群代表需要放鬆,藍燈則代表這塊肌群較為無力,如此就能清楚知道自己該加強哪些部位的訓練。
老人可以從檢測結果知道哪些肌群力量不夠,同時從小卡中得知如何訓練該肌群的簡易運動方式,宛如打造個人的賦能處方簽。另外也有推出給年輕人健身房使用的五套動作版本。
賦能:科技企業與照護機構的下一站
胡紀平解釋,從醫療的角度來看,高齡族常見多種疾病,隨著年紀及生活不良習慣不斷增加且加劇病情,最終導致無法回復的重度衰弱,賦能是個長期性的過程,雖然不見得會馬上好,但社會能力、生活品質會逐漸變好,這就是連續性照護的概念。
要恢復生活自理能力,要從貼近生活的層面下手。胡紀平以工研院的認知功能檢測為例,這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,只要花費幾分鐘玩個小遊戲,便可檢測使用者各項認知功能狀態,提高受測者疾病預防的風險意識。
認知功能檢測的操作非常簡單,胡紀平說,其實就是產品對民眾有親和力,其次是可視性,「意思是這東西一看就知道怎麼做,」就像全身步態分析系統、樂齡肌能檢測鏡,檢測完立刻知道哪裡出問題,才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加強,還可以分享給別人。
儘管科技無法解決所有問題,但是賦能的優勢在於主動性,而不是傳統上只等醫生開藥的被動選項,胡紀平坦言,政府的經費通常是幫助弱勢,但台灣8成以上的高齡族群仍是健康或亞健康,這也是超高齡社會的必須發展的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