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杯、尿布都能長智慧!高齡照顧要精準,四面向缺一不可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ging/article/5129047?from=search
高齡、少子化的時代,如何應用科技解決長者生活和照顧的需求,近年來在全世界都受到重視。
台灣也不例外。行政院2021年9月核定新版《高齡社會白皮書》,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對高齡照顧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視;2023年3月國科會召開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,將「高齡科技」列為未來重點發展產業。
2023年8月,國科會結合八大部會共同提出「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」,期望「以科技打造長者在地幸福生活,同時開創高齡科技產業的發展新機會,使台灣成為全球高齡科技產業的引領者」。
在此政策目標下,政府各部會投入相當多資源推動各項計畫,一時之間,「高齡科技」一詞在學術界、產業界突然成為顯學。
高齡照顧為何要應用智慧科技?
高齡科技包含的領域非常廣泛,其中智慧科技(smart technology)的應用常是學術界、產業界發展的重點。然而參加各種計畫、會議討論的過程中,經常發現大家對高齡科技、智慧科技的定義並不一致。
什麼是智慧科技?使用Wi-Fi、5G傳輸影像或生理數據就算是智慧科技嗎?還是要應用到AI人工智慧才能稱作智慧科技?
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也許是,高齡照顧為什麼要應用智慧科技?
你有沒有過電腦硬碟毀損,資料救不回來的慘痛經驗?「SMART」一詞和智慧科技的關聯,最早可能是「Self-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」,早期一種電腦硬碟監控技術,隨時檢測硬碟各種指標,預測即將發生硬碟故障時,通知用戶採取措施防止資料遺失。
「Self-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」雖然像是硬湊出SMART五個字母,但是翻譯成中文「自我監測、分析和回報技術」,倒也適切地詮釋了「智慧科技」的要素。
我自己的課程或演講投影片中,經常以下圖中長者使用「智慧水杯」喝水的情境為例子,說明智慧科技產品在高齡照顧應用完整流程。
一般水杯當然不算是智慧科技產品,即使加上水溫感測、控制器,讓水溫能維持在固定溫度,似乎也還稱不上智慧科技應用。
如果在水杯底部加裝一個動作感測器和計算或通訊晶片,長者喝水時能感測、辨識喝水的動作,並將這個動作以無線方式傳送至雲端,長期累積數據做進一步生活作息分析,當某天長者生活作息與常態模式顯著不同(例如喝水次數大幅減少),雲端系統便將此訊息回饋至子女、照顧者手機,提醒對長者提供必要的關懷,或將指令直接傳回智慧水杯,以聲音或燈光提醒長者「多喝水」。
類似前述「智慧水杯」應用情境,日本象印公司早就在其電熱水瓶產品「安心熱線(みまもりほっとライン)」服務中實現。日本長者喜歡喝茶,每次按壓電熱水瓶加水,加水的動作會經由電熱水瓶通訊功能傳輸至雲端,子女、家人可以在手機或電腦查看紀錄,從這個日常生活簡單動作了解長者生活作息是否正常,並適時關懷,與遠方的長者進行自然交流。
再舉一個智慧科技在高齡照顧應用的例子。尿失禁是長者照顧工作中需要特別處理的問題,荷蘭有一項「智慧尿布」計畫,在尿失禁長者尿布外夾上感測器,感測尿布的溫度和溼度,以無線方式將數據傳輸至雲端(數據感測與傳輸),分析尿布吸收飽和度(指標辨識與分析);當判讀必須更換尿布時,傳送訊息至照顧者手機App(事件預測與回饋),提醒照顧者更換尿布(採取照顧介入)。
荷蘭智慧尿布計畫的研究報告指出,智慧科技節省了照顧人員頻繁確認長者是否尿濕,以及因延遲換尿布造成後續大量清潔工作,估計一個機構可以省下12小時照顧人力,照顧者在夜間也比較能獲得休息。
長者除了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外,隱私和尊嚴也獲得關注。
這項例子詮釋了智慧科技產品在高齡照顧應用的完整程序,也凸顯了智慧科技應用在高齡照顧最重要的價值──精準高齡照顧(precision aged care)。
4面向評估智慧照顧產品
對照美國FDA對精準醫療(precision medicine)定義的目標,是「針對正確的病患,在正確的時間,實施正確的治療方法(The goal of precision medicine is to target the right treatments to the right patients at the right time)」,精準高齡照顧的目標可以作如下闡釋:
「針對正確的長者,在正確的時間實施正確的照顧介入(The goal of precision aged care is to target the right interventions to the right older adults at the right time)」。
這個精準高齡照顧的目標有兩方面的涵義,一方面長者可以適時得到個人化的照顧介入,另一方面照顧資源可以在需要時投入,也能減輕照顧者負擔。
如果你有照顧長者的需求,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智慧照顧產品時,也許也可以用同樣的架構對應自身長者照顧流程,逐項理解智慧科技產品技術面的細節,評估這項智慧照顧產品是否適合你。
1. 數據感測與傳輸
- 這項產品要感測、蒐集哪些數據?長者要如何量測?是否能配合你日常照顧流程?
- 量測數據要如何傳輸?環境需要如何配合(例如是否要有無線網路)?量測數據儲存在哪裡、誰可以讀取?是否有隱私和資訊安全的疑慮?
2. 指標辨識與分析
- 前述量測數據要轉換成哪些照顧指標?分析方法為何?是否合理、準確?是否符合你照顧需求?
- 這些照顧指標如何呈現給你(手機、網頁……)?使用者介面是否直覺、容易了解?
3. 事件預測與回饋
- 系統會預測哪些異常事件直接回饋給你?預測方法為何?是否合理、準確?是否符合你的照顧需求?
- 異常事件如何回饋給你(手機推播訊息、LINE、email……)?異常事件回饋的方式是否即時、明確?
4. 採取照顧介入
- 接收到異常事件回饋後,你應採行何種照顧介入?是否可融入你日常照顧流程?
- 異常事件處理完畢後,系統如何記錄、重置?
智慧科技在高齡照顧應用的極限,似乎還是最後一項「採取照顧介入」。目前智慧照顧產品僅能努力達成「在正確的時間提出正確的照顧提醒」,大部分長者照顧實際工作還是得依賴萬能的照顧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