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和三五好友共居、一起慢慢變老?專家觀察:這兩類人組隊最容易成功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ging/article/5136545
在許多關於老後的演講場合中,有些人會問我「年紀大了之後,想找人一起住,有沒有這個可能?」
我發現有趣的是,通常會問我這個問題的多為單身女性,而且還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是中規中矩保守公務員型,另一種則是江湖闖盪高手的衝刺事業型,這兩者雖然職場個性截然不同,卻都對共居同住的型態傳達了意願和興趣。
甚至,有的人乾脆直接問我:「您有認識想要同住的群體嗎?如果可以的話,我想加入……」遇到這樣的詢問,總令我有些擔心,因為共居要面對的問題並不少,以這樣過於樂觀的心態來佈局未來的生活,其實蠻危險的。
最能和樂共居的,不是一群單身族
共居的形式聽起來很美好,但實際上,由於自身的生活模式、共居的選擇對象、以及對於未來生活的思考等等,不再是自己一個人覺得適合就可以,還必須將彼此的狀態考慮進來。或許有不少人覺得一群單身、年齡相仿的好友住在一起,是最適合不過。
目前觀察下來,能夠和睦相處的好友共居群體,超過半數多是有兩人以上的家庭,可能是夫妻、伴侶、室友或兄弟姊妹。
也就是說,「小家庭組成大家庭」會勝過「個體組成的大家庭」,因為家庭生活有許多事是隱私的,至少兩人才能彼此支援。而共居通常有很多生活瑣事必須要討論,有些重要事情需做決定,就可以說「這個我再問問我老公/老婆/姊姊/室友……」,讓不熟(比較忙的)來扮黑臉,彼此比較不會尷尬。總之,不要全部是一人家庭,最好是一半一半、或全部都是兩人以上家庭組成為佳。
而空間的規劃上,不論是同一棟大型平房,或者是同一棟不同樓層,由於每個人隱私需求,以及生活的習慣必然有所不同,每個家庭應該擁有自己專屬的客餐廳衛浴。至於是否要另闢共用社交廳就看個人的需求與彼此的共識。
共居並不是有理想、有預算就可以,更不能只有包容與退讓、或只聽一人主導。共居需要建立原則、公平分攤花費明算帳,同住更像是對彼此的許諾,順遂的時候珍惜、挫折的相互支援,並能在某些時刻,直面彼此個性的黑暗面與缺點、找到相處的平衡點。
此外,能夠與他人共居的人,也絕對要有一個人住的能力。
思考一下為何選擇共居,是因為「因為害怕獨居所以要人同住」?若答案是這樣的話,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是理想的共居夥伴,連自己都無法面對了、又要怎麼面對其他人呢,在日後的相處上,必然會在未來產生種種共處困擾。
老同學、有血緣,成功機率較高
目前能夠和睦相處的同住在同一棟建築物、而沒發生「大宅門」事件的,我看到的只有兩種狀況。
第一種是有血緣關係的家庭。在台東有四姊妹共住一棟公寓,二到五樓一層一戶,一樓當公共空間。週一到週六一起用餐,煮飯阿姨的薪水及採買菜錢大家一起分攤。在關係的經營上面,由於姊妹們對彼此性格十分了解,即便有些小衝突,從小到大也磨合出了最適切的相處模式;在空間的配置上,因採分層居住,公私領域明確分割,彼此可以就近照看,卻不會互相干擾。
第二種是有多年相處經驗的老朋友,書中採訪的五個家庭同住一棟房子,是從高中時期就是很要好的老同學,同學之間較無利益關係,從學生時期到入社會,幾乎每個月都聚會、也會一起旅行,從未間斷,共同度過近三十年的喜怒哀樂、彼此互相陪伴過最脆弱的時候,某方面來說,甚至比親人還親。在如此深厚的相處下,才有了合蓋一層一戶的計畫。
這兩種情況,都是因為經過了時間的淬鍊,而成就了較好的共居體質。此外,每個人擁有完整的私領域,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。但即使如此,初期的生活,仍免不了需要經過些微的調適,並眞實生活的碰撞中,慢慢找出更好的生活共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