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悠樂新鮮事

長照3.0規劃終結照顧悲劇?從失能照護擴大到延緩退化,智慧科技輔具走進家門的未來

健康與養生資訊
2025.08.15

長照3.0規劃終結照顧悲劇?從失能照護擴大到延緩退化,智慧科技輔具走進家門的未來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ging/article/5136499

打開內政部的戶口統計資料,可以清楚看見台灣人口結構正在劇烈變化。

自2021 年2 月起,全國死亡人數首度超過出生人數,且此現象持續至2025 年5 月已連續53 個月呈現生不如死的負成長局勢。此外,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,台灣總人口將從2024 年的2340 萬人,下降至2070 年的1497 萬人,人口總數將減少36%。

這段期間,不論是幼年人口(0 至14 歲)還是青壯年人口(15 至64 歲)都將大幅減少,預計分別減少約171 萬人與920 萬人。然而,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卻將增加248 萬人,達到697 萬人,約占人口總數一半。表示在不久的將來,每兩位行人中就可能有一位是長者。

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,更是全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。無論是民眾、醫療及照護人員、長照或社福體系等,甚至各行各業,我們都必須開始思考及行動,台灣準備好迎接這場規模空前的銀髮浪潮了嗎?我們能否讓高齡者健康、安心的在地老化?

長照不只是生活照顧 更需發展延緩退化、預防失能

回顧過去幾年,政府透過長照2.0 政策推動,確實已大幅改善照護資源的可及性與品質。自2016年起,長照經費從49.5 億元逐年成長至2025 年達926 億元,專業照顧服務人力也從2.5 萬人擴增至10 萬人以上,接受服務的人數更從9 萬人成長至75.6 萬人,增幅達8.4 倍。

而民眾最關心的服務效率方面,也有顯著進展,例如出院後等候接受長照服務的平均時間,從2017 年的51 天縮短至2024 年的4 天,展現醫療及照護體系的相互合作,提升民眾接受長照服務效能。此外,全國長照服務據點也從720 處,增設至約1.5 萬處,成長近21 倍。由此可知,無論是在人力、服務範圍、服務據點、經費預算或轉銜效率等方面,長照2.0 已累積豐碩成果及打下堅實基礎。

然而,未來將面對將更加嚴峻的高齡化挑戰,現行的照護體系仍有許多待補強之處。例如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將對醫療及照護體系造成雙重衝擊。未來長照不能只提供失能者的生活或照顧協助,必須進一步發展及導入延緩退化與預防失能的健康促進策略。

針對短期失能、仍具功能恢復潛力的長者,需及早導入「復能介入」,協助重建生活自理能力,進一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與壓力。另一方面,許多民眾反映醫院與機構的床位難求,實際問題並非床位數量不足,而是因缺乏足夠的照顧人力,導致無法依法開設床位。

照顧服務員、護理人員等專業人力不足,已是目前醫療與長照體系共同面臨的嚴峻瓶頸,如何補充與穩定培育專業的人力資源,將成為提升整體照顧量能的重要課題。此外,近年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各司署相關部會,推動導入智慧照護系統於長照機構以及居家等場域之試辦計畫,期許以此減輕人力壓力,同時提升照護品質與行政效率。

長照3.0規劃通過 擴大涵蓋、加強銜接

針對這些挑戰,行政院於2025 年6 月正式通過「長照3.0 規劃」,進一步推動以人為本、整合醫療與照顧的連續性服務體系,強調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的願景。長照3.0 涵蓋八大核心目標,包括健康促進、醫療照顧整合、積極復能、提升機構量能、強化家庭支持、導入智慧照顧、推廣安寧善終,以及專業人力發展。基於此等目標,未來政府將持續廣設社區型照護據點,營造多元共融的照護網絡,打破過去資源分散、服務邊界明確的限制,實現長者就近、便利的照顧服務。

此外,針對雇用外籍看護的家庭,長照3.0 也將調整制度,開放這些家庭可在原核定額度內使用社區照顧據點的服務。在醫療與照顧的銜接方面,預計建構完善的在宅責任醫療網絡,持續推動「在宅急症照顧服務」與「急性後期照護(PAC)」銜接的復能介入,讓服務不中斷。

長照3.0 亦將擴大服務對象,不再僅限於65歲以上長者、失能身心障礙者或特定原住民與失智者族群等,也將涵蓋50 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者與不分齡的PAC失能個案。

同時針對中重度失能者,在偏鄉或資源不足區域,透過社會住宅結合長照服務資源,補強夜間與緊急照顧服務,回應民眾長期以來的實際需求。為落實安寧善終,特定疾病且一定年齡以上者,政府將支付一生一次免費預立醫療照護諮商(ACP),滿足原本只提供低收入戶、中低收入戶、身心障礙者以及使用日間照顧服務者之外的疾病需求者。

同時,也將推廣智慧照顧服務,不僅保留一般輔具租賃購買制度,更納入居家智慧科技輔具租賃,也就是針對居家環境維護照顧安全的移位、移動、排泄、居家照顧床、安全看視等五大類,且具備數據感測、紀錄、傳輸、分析、回饋機制的居家智慧科技輔具。

符合條件之申請者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3年4萬元的一般輔具租購方案,或是3年6萬元的智慧輔具租賃,每滿3年可重新選擇給付方式。此外,政府也計畫擬定獎勵措施,鼓勵日照中心與住宿機構全面導入智慧照顧科技,進一步提升照護品質與服務量能。

根據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的推估,未來十年間(2026 至2036 年),全台失能人口將增加23 萬至37 萬人,平均每年約增加2.6 萬至4.1 萬人。與此同時,長照基金支出也將從2025 年的879 億元,逐年攀升至2035 年的1709 億元。

這不僅是財務的巨大挑戰,更是整體制度與服務體系的關鍵時刻。倘若在未來的十年,經由完善多元的照顧政策制度建立,邀請全民以及社會各界一同參與及投入長照發展以及在地落實應用,整合多元資源,透過創新智慧照護科技導入與社區連結,不僅有助於讓台灣的長者都能擁有健康、自主、有尊嚴的生活,減輕家庭照顧者負荷,醫療以及照護體系也能持續發揮服務量能,讓台灣社會得以攜手前行,終結長照悲歌,迎向共融共好的超高齡社會。

 

facebook LINE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