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悠樂新鮮事

台大癌醫、永齡攜手掀劃時代AI醫療革命!提早判讀癌症,讓患者及早就醫、省下大筆醫藥費

健康與養生資訊
2025.10.14

台大癌醫、永齡攜手掀劃時代AI醫療革命!提早判讀癌症,讓患者及早就醫、省下大筆醫藥費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ging/article/5134815

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。而癌症的發生,來自細胞不正常的分化。若要抗癌,決戰基因就成為醫界投注心力的焦點。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表示,醫療AI將可完成這個重大使命。藉由AI,癌症可望成為早期就被發現的疾病,而每一個人也可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,「不用仰賴一年一次的健檢,有了AI和大數據,我們每一天、每一刻都在做健檢。」

換言之,AI不只有助醫師對癌症患者精準對症下藥,更能幫助亞健康族群保持健康,根據個人基因、環境、生活方式差異、獨特背景與條件所蒐集的數據,輔以AI進行分析,就是一般人維持健康的利器。而這個願望,也透過永齡基金會對台大癌醫的捐贈落實,使肺癌篩檢、肺結節偵測得以更為精準、快速、正確。

AI可提升LDCT判讀率,使醫師工作負擔變輕

台大癌醫影像醫學部主任張允中表示,目前肺癌多半是在較晚期才確診,因而早期診斷至關重要。目前最有效的早期檢測工具,是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」(LDCT)。國際大型研究證實,透過LDCT可顯著降低肺癌死亡率,原因就在於它能偵測到早期肺癌,其特徵通常為小結節,這些病灶可透過手術切除,達到治癒效果。第一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達90%以上,相較之下,晚期肺癌患者需接受長期治療,存活率也較低。因此,即便LDCT檢查費用較高,效益仍十分顯著。

相較於過去僅依賴胸部X光片檢測肺癌,受到影像重疊、靈敏度低影響,通常腫瘤需達2~3公分才能被發現,而LDCT能偵測到更小的病灶。據國健署統計,過去50~60%確診肺癌患者已屬第三或第四期,但透過LDCT篩檢,80%以上確診病例可在第一期或第零期發現,大幅提升治癒機率。

而台灣也正在發展AI輔助診斷,提高LDCT判讀效率。張允中指出,一般電腦斷層影像厚度為5mm,胸腔掃描需80張影像,而LDCT需要更精細影像,小於1.25mm,影像數量暴增至400張以上,增加醫師判讀負擔。

同時,肺部影像可能出現胸膜積水、縱隔腔淋巴病變、轉移性病灶等異常,可能和肺炎混淆。加上肺結節的大小影響臨床處理方式,小於6mm時,大部份為良性,只需每年定期追蹤。但若大於8mm,需要進一步關注,可能存在惡性風險,彰顯精準判讀影像的重要性。

不只是胸腔掃描影像,病理分析也有AI導入優化的空間。台大癌醫中心病理部 主治醫師袁章祖指出,過去病理分析多倚賴人工判讀,當患者取樣後,病理部門會將組織製作為「蠟塊」,再透過切片製作成玻片,醫師必須以顯微鏡觀察細胞排列與型態,進而提供資訊給臨床醫師,過程繁瑣、耗時,而且十分仰賴病理醫師的專注力和經驗,一旦診斷時間拉長,則可能因疲勞而產生誤判風險。

AI確實有不少優勢。張允中認為,AI可自動偵測可疑病灶,減少醫師遺漏小結節風險,亦可加速診斷速度、減少人力負擔,更重要的是提升篩檢精準度,避免誤診、延誤治療。

袁章祖則指出,AI擅長篩檢大量影像,快速找出異常區域,例如淋巴結轉移的偵測,醫師判讀一張玻片需三至五分鐘,但AI卻可在一分鐘內提供結果。

產學合作開發AI肺結節偵測技術,已推廣到超過10家醫院使用

為了擴大AI應用,目前台灣正開發AI肺結節偵測技術。該技術自2018年開始討論開發,2019年啟動,並與睿傳數據合作,採用產學合作模式進行研發,過程中參與醫師也進行大量標註工作,並採納國際開源數據,以及台大醫院蒐集的本地肺癌影像數據,特別是東亞女性好發的毛玻璃結節。這些結節在有家族病史的女性中更常見,且轉變為肺癌風險較高,因而辨識毛玻璃結節的能力,對於是否能精準篩檢極為重要。

目前該AI模型已通過台灣食藥署認證,並推廣至逾十家醫院使用,也獲得國健署支持。張允中觀察,該系統不僅可精確偵測結節,還可自動生成報告,減少人工書寫時間,提高臨床診治效率。

AI雖有侷限,但可在早期預防醫學、健康管理幫大忙

然而,目前AI發展仍有其侷限。首先是偽陽性、偽陰性問題。張允中解釋,AI可能把良性、無害結節誤判為可疑病灶,導致不必要的後續檢查,也有可能未能偵測到某些結節,特別是較小的結節,產生診斷延誤。此外,AI對「需要再進一步處理的結節」偵測靈敏度高,但對「無需處理的結節」特異性較低,可能會導致部份誤判。

袁章祖也認為,某些診斷仍需醫師專業判斷與臨床經驗,而AI也可能出現誤判,因而醫師仍需檢查AI提供結果,確保診斷準確性。目前AI主要用來輔助特定診斷任務,尚未能全面取代完整病理報告流程。

換言之,AI依舊是輔助工具,尚無法完全取代醫師最終判讀。張允中表示,肺癌表現形式多樣,除了常見肺結節,還有氣囊泡、發炎反應等形式,仍須專業醫師進行綜合判斷。

但其實比起診斷、治療疾病,AI同樣有潛力的領域是更早期的預防醫學和健康管理,也就是強化篩檢機制,透過有效的預防保健,減少醫療支出,並確保醫療資源的最佳運用。

張允中舉肺癌為例,一旦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,多數患者已處較難治療的晚期,不僅加重健保資源負擔,對患者、家屬的身心也是極大壓力,因而透過AI早期篩檢、精準治療,將是解開這道難題的關鍵所在。而在永齡基金會出錢、出力推動下,劃時代的AI醫療革命,如今也在台大癌醫落地生根,並逐漸翻轉台灣的癌症防治觀念。

facebook LINE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