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悠樂新鮮事

斷捨離太難?整理不用極簡、不求怦然心動,其實你也可以「慢慢來」

健康與養生資訊
2025.10.17

斷捨離太難?整理不用極簡、不求怦然心動,其實你也可以「慢慢來」

參考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ging/article/5137818

我們每個人,都在變老。」

美國老年學專家凱莉.柏奈博士(Dr. Kerry Burnight)常在課堂上提醒年輕學生,「不要再說他們老人怎樣怎樣!即使你才18歲,你也已經在歷經老化的過程。」

她強調,「了解老化,不只是為了別人,也為了自己的未來。」

根據聯合國統計,全球平均壽命在1950年為46.4歲,到了2023年已經提升到73.2歲。現代人活得更久了,究竟該以怎麼樣的心態與準備,迎接人生的下半場?

你認為老化是衰退還是成長?

凱莉博士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院教授老年醫學與老年學19年,在該校的高齡健康中心,親眼目睹熟齡者及其家人在老年階段的各種經歷。

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,熟齡者在衰老過程時的巨大差異。對一些人來說,由於感受到身體的持續衰退,因而充滿挫折、痛苦;但也有其他熟齡者在進入人生第八、第九甚至第十個十年,表現出外顯的喜悅與通透智慧。

56歲的凱莉博士經常在Instagram分享96歲母親貝蒂的日常,貝蒂總是神采奕奕、享受人生,是很多人的偶像,但貝蒂其實也曾一度害怕變老,對年紀增長抱持負面看法。

當母親說出「我老了」、「我年紀大所以沒用啦」時,凱莉博士引用了耶魯大學的雷維博士(Dr. Becca Levy)所做的研究結果,那些對老年抱有積極期望的人,平均壽命能延長7.5年,建議母親不要再說喪志的話,更決心和母親一起做出改變,用正面心態迎接老年。

現在的貝蒂,喜歡記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像是欣賞自己種的玫瑰、閱讀、和固定牌友打牌。貝蒂以前很愛逛超市,但近年不再開車之後,她學會了使用上網購物,重新體會逛超市的樂趣。即使年紀更輕的人也不一定能跟貝蒂一樣,對人生繼續充滿著熱忱和目標。

根據凱莉博士觀察,不論幾歲,面對歲數增加通常有兩種心態,一種是老化即衰退,另一種是老化即成長。「衰退心態」認為隨著年齡增長,一切都在變糟,最終走向死亡,可惜這種心態最為普遍。「成長心態」則將老化視為持續進步、成為理想的自己,不僅勇於面對挑戰,還能找到自己的優勢。

什麼是「喜悅壽命」?

她認為,目前僅有壽命(lifespan)和健康壽命(healthspan)的觀點是不夠的,因為即使是健康的長壽,若不喜愛自己的生活,也毫無意義。因此她提出一個新的詞彙及概念:喜悅壽命(Joyspan),2025年8月出版了《喜悅壽命:使人生下半場充滿活力的藝術與科學 》(Joyspan: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hriving in Life's Second Half,中文書名暫譯)。

美國心理學會將「喜悅」( joy )定義為感到幸福或滿足,與快樂( happiness )不同。快樂是受外在影響,稍縱即逝;喜悅則是發自內心,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感受到。

「喜悅壽命」就是隨著壽命增加,幸福與滿足感也隨之延展,對熟齡者來說很重要,因為若缺乏喜悅,長壽只會成為心理負擔。

凱莉博士從她35年的長壽心理學研究中,歸納了4個有益熟齡者長壽又快樂的重要元素:成長、連結、適應、付出。這4個元素都是動詞,因為需要採取行動去努力,對實現幸福長壽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
在她因為研究老人虐待問題獲得美國司法部「總檢察長獎」(Attorney General Award)後,她意識到她不能等著問題發生後才想辦法協助長輩,她應該要做的是幫助熟齡者從一開始就變得強大,免於被虐待、欺騙或剝削的困境。

4大要素,日常就可鍛鍊「喜悅壽命」

就像每天運動能強身一樣,靠著日常實踐這4項元素,就可以鍛鍊內心的強大。

1. 成長(Grow):持續學習與探索。

「成長」就是不斷設定新目標,思考:接下來可以學什麼、做什麼、成為什麼?新的經驗可以刺激神經可塑性,促進大腦持續活化。

2. 連結(Connect):維繫與建立新的社交關係。

研究顯示,有意義的社交連結能減少炎症,降低慢性疾病風險,延長壽命。孤獨對健康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,更糟的是,孤立無援的人容易成為詐騙目標。凱莉博士建議,主動聯繫他人,偶爾打電話、發訊息、朋友生日記得道賀,或者三不五時帶水果去隔壁鄰居家拜訪!

3. 適應(Adapt):靈活應對外在變化和挑戰。

「適應」是面對老化保持彈性,像是膝蓋大不如前,無法從事跑步、打網球等運動時,可以對自己說,該試試游泳或瑜伽了!

4. 付出(Give):透過分享找到人生目的。

「付出」並不需要立下偉大志向,只要舉手之勞的善意,比如幫鄰居小忙、打電話問候生病的友人、或是和他人分享經驗,這都是「付出」。

凱莉博士提到,看似微小的奉獻,讓每天的生活有了目標及意義。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同事史蒂夫.科爾博士(Dr. Steve Cole)的研究為例,控制所有變因後,生活有目標的人,基因表現更健康,身體的發炎反應會降低,抗病毒能力也會提升。

老不可怕,可怕的是...

美國「反年齡歧視」的倡議者愛坡懷特(Ashton Applewhite)曾提過,在高度資本主義、以崇尚年輕的西方文化中,「優雅老去」常常意味要花費金錢和時間,例如注射肉毒桿菌、拉皮,或買保健食品,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。

凱莉博士也指出,抗衰老市場價值數十億美元,這些業者透過廣告讓人陷入自我否定,並像害怕瘟疫般恐懼衰老時,而從中牟利。

老化的悲劇不在於我們終將變老並死亡,而在於老化被塑造成痛苦和羞恥的過程,而這是可以避免的。

因為對父母的愛,凱莉博士投入老年學研究,她的出生對父母來說是「意外驚喜」,當時家裡已經有兩個讀中學的青少年,母親誤以為自己進入更年期,沒想到卻是懷了她。所以,她覺得自己很幸運,從小與年長者相處,親身體驗對老年人的負面刻板印象並不真確。

她認為,當人們以傾聽、謙卑和愛作為出發點,與年長者相處是最棒的體驗。每個人都應試著反思對老化的想法,不僅是對自己未來或是對其他年長者。當花時間與年長的人相處,將會有珍貴的收穫。

變老就是關於成長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不僅僅是活得更長,而且要活得更好!歲數增加給了每個人將喜悅繼續延展的機會!

 

 

facebook LINE top